全球热文:普京签署这个命令是重大警示,“乌克兰第二”出现了

文/木兰

当前俄乌冲突,可说是一个样板,清晰地向全世界展示出,美国为谋求自身的利益,是如何挑唆小国去碰撞另一个大国。同时,再次重演了一遍小国的悲剧。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一项命令,将一份2012年签署的法案中有关摩尔多瓦主权问题的部分作废。法案中这部分原先是这样的:在摩尔多瓦中立的前提下,俄罗斯将尊重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承认德左地区在摩尔多瓦的特殊地位,并积极寻求解决德左问题的办法。


(资料图)

也就是说,俄罗斯的态度相当明确,尽管德左问题十分复杂,难以解决,可只要摩尔多瓦保持中立的立场,别在乌克兰局势上趟浑水,别想着追随北约而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俄罗斯是愿意出头解决德左问题,争取不让德左从摩尔多瓦独立出去的。可现在,一切不同。

一切又是那么熟悉。德左问题,几乎就是顿巴斯问题的翻版,过去多年也是流血冲突不断,还曾多次进行全民公投以寻求独立然后加入俄罗斯。只是,俄罗斯出于种种利益考量,当年又鉴于跟美欧西方之间关系密切,始终不答应德左“共和国”的诉求。

俄罗斯国防部周四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乌克兰在该国与德涅斯特河沿岸的边界地区进行了军事集结。

普京这次签署命令,是对摩尔多瓦的一个重大警示:摩尔多瓦如果要往乌克兰的老路上狂奔,俄罗斯必将让其步入乌克兰的可悲下场。普京这么决定,也等同于是摩尔多瓦做的初一,俄罗斯做的十五。

看看摩尔多瓦最近干了些什么?美国总统最近赴欧洲,先突访乌克兰,完事又去了一趟波兰。在波兰,摩尔多瓦总统桑杜跟拜登会面,得到拜登的“强有力的美国支持”承诺。桑杜自然感激涕零,向拜登“表忠心”,邀请其来摩尔多瓦访问,称她要“向美国总统表示,在我们所处的困难情况、在边境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美国更多的支持来加强我们的经济复原力。”

听着就觉得太天真!美国的支持能让摩尔多瓦“加强经济复原力”,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过去一年的对乌援助超过500亿美元,各种武器装备送往乌克兰,乌克兰应该是谈得上“经济复原”了吧。相反,在美国的支持下,乌克兰已是万劫不得翻身,不知桑杜这种想法从何而来?

再看看摩尔多瓦之前干了些什么。2020年,那位曾在美国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深造”过的桑杜上台,从此让摩尔多瓦走上极度亲美亲西方,并跟俄罗斯决裂的道路,在其一番操作之下,摩尔多瓦终于成为欧盟候选国。要加入欧盟,这事倒不是太敏感。然而桑杜政府的终极目标居然是加入北约。今年1月下旬,桑杜公然表示:摩尔多瓦应该考虑加入一个“更大更安全的联盟”。这个“联盟”是什么,桑杜没有明说,不过提到“大而安全”,就不得不让俄罗斯联想到那个大而不安全的北约。

眼看着桑杜政府一步步向战争的边缘逼近,摩尔多瓦国内也十分揪心,时刻焦虑不安。去年12月,摩尔多瓦秘密情报局局长亚历山德鲁•穆斯泰塔就警告过:俄罗斯对摩尔多瓦的行动似乎不可避免。

摩尔多瓦只是一个小国。立陶宛算是小国,摩尔多瓦面积只有其一半,一个袖珍国家而已,还十分穷困。这样的国家,欧盟也好,北约也好,谁能看得上眼?谁能真正欢迎摩尔多瓦成为自己的成员国?不过,为对付俄罗斯,西方世界也乐于假惺惺哄着摩尔多瓦,毕竟眼看着乌克兰的国力即将耗光,再小的棋子也是棋子,摩尔多瓦自己愿意充当棋子,何乐而不为?只是,摩尔多瓦的老百姓未来可能就要遭殃了。

关键词: 乌克兰危机

    快讯

    襄阳二季度20个工业园区完成114项任务 完成率达76%!

    8月4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为提高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更好地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约节约和产业集中集聚,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建设步伐,为

    来源:襄阳日报 22-08-08

    首个使用偏振的超快光处理器面世 计算密度提高几个数量级

    据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篇论文,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光的偏振来实现最大化信息存储密度的设备。新研究使用多个偏振

    来源:科技日报 22-06-20

    协鑫新能源:拟9037.98万元出售7座光伏电站

    3月16日,协鑫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附属苏州协鑫新能源及苏州协鑫开发(作为卖方)、江苏和盛(作为买方)于2022年3月16日与该等目标公司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三峡能源河曲100MW光伏+储能发电EPC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

    3月16日,三峡能源河曲1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光伏场区工程EPC总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第1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第一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因地制宜利用光伏 四川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发布

    3月14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等7部门发布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力争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

    来源:国际能源网 22-03-18
    返回顶部